文/達G
自去年金馬獎的頒獎典禮上,《跳格子》連拿最佳創作短片與最佳新人獎後,便意識到此片絕對不容小覷,很榮幸在此片獲得金穗獎首獎之後,能有機會在台北電影節看到電影拷貝版本的《跳格子》,一如金穗時的驚為天人,電影拷貝版本的《跳格子》,依舊是那部令我心服口服的滿分傑作!
文/達G
自去年金馬獎的頒獎典禮上,《跳格子》連拿最佳創作短片與最佳新人獎後,便意識到此片絕對不容小覷,很榮幸在此片獲得金穗獎首獎之後,能有機會在台北電影節看到電影拷貝版本的《跳格子》,一如金穗時的驚為天人,電影拷貝版本的《跳格子》,依舊是那部令我心服口服的滿分傑作!
《搞什麼鬼》劇照
文 / reke 本文引用自 【癮】
跟一般類型片相較,本屆金穗獎入圍的兩部恐怖片都並不是那麼遵守公式的乖乖牌。無論是《消散》在結局的大逆轉,還是《搞什麼鬼》的有意惡搞,都可以看到在這個國片開始從作者的囈語轉向與觀眾對話的年代裡,新一代的導演在創作與市場之間仍然有嚴重的焦慮。
令人好奇的一點就是,其他入圍的導演未必沒有這樣的焦慮,但是在作品的呈現上,卻沒有兩部恐怖片表現得如此赤裸。對比當前國片市場的現況,金穗獎的入圍作品顯然呈現了另一種相反的景緻。點評台灣近年來出品的恐怖片:從陳國富的《雙瞳》、蘇照彬的《詭絲》,乃至於《絕魂印》和《絕命派對》,無論是搞鬼也好、虐殺也罷,這些作品所呈現的極端商業味兒,在國片中是獨樹一格的。在這些恐怖片的身影中,絕對不會看到導演跳出來在螢幕上自剖的情形。這樣的差距意味著不同年代導演的不同思考?亦或是參展作品與院線商品的鴻溝?還是電影創作者在影響焦慮下對前人的反動?或許單就兩部短片無法找出適當的解釋,卻也是值得持續觀注的有趣現象。
本文轉載自 關於電影,我略知一二
今年看的片子不多,35部入圍作品到目前為止只看了22部,主要專攻劇情與紀錄部份,動畫與實驗片就看得少了。所以,就來簡單推薦一下(不喜歡的就不寫了,以免不小心誤殺台灣本土創作潛力新秀),非看不可六部,值得一看的五部,總計十一部,若有繼續發現什麼珍寶會持續追加補述。至於特別邀來映演的魏德聖作品回顧,當然是非看不可中的非看不可囉,由於前幾天已經貼過文章,在此不再贅述。以下影片放映時間請參酌金穗31官方部落格。
一、非看不可
1.《練將》:實在不願意用過多的形容詞,去堆砌我對於這部紀錄片的喜愛,因為那只會破壞了作品本身質樸、真誠、直接、又無比銳利的動人質地。三位南藝大學生以近身姿態,從兩名受訪者的外在生活情況逐漸深入至內在思緒想法,他們在鏡頭中既不設防也不受限的態度,體現了紀錄片最美好也最寶貴的核心本質。這是一部與張作驥的《忠仔》相比也毫不遜色的作品,也是我心中第31屆金穗獎最完美的首選。
2.《無障礙》:年紀輕輕的張亨如繼兩年前《斑馬線上的男人》之後,又一部深刻探討當前台灣社會現象的批判性小品。張亨如對於故事主人翁那溫吞、退縮的性格,以及內心某種潛在、微妙、難以理解的怪異心思,拿捏得相當適切。片尾那逐漸揚起的嘴角,以及那逐漸升起的溫度,並非單純象徵著的所謂希望與自我肯定,那同時也是一種理解之後的瞬間釋然與放鬆,漾著微微無可奈何的辛酸。本片是我的劇情數位類第一名,飾演小郭的嚴國良表現令我印象深刻。
3.《匿名遊戲》:曾憑公視 「人生劇展」電視電影《請登入線實》拿下金鐘獎最佳導演獎的徐漢強,這回將台灣最夯的BBS與網路文化等虛擬場域「轉譯」為實體性的視覺影像,充滿未來風格的美術設計搭配秦鼎昌擔任指導的攝影與燈光,營造出極其風格化的立體質地。相較於本屆金穗獎入圍片中同樣涉及未來、科幻主題的《憂鬱森林》及《蠹蛾》,本片劇本結構上的嚴謹與轉折的鋪陳無疑成熟許多,場面調度與演員表現也準確許多,片尾一記回馬槍既凌厲又迷離,張力十足且餘韻不絕,證明了這部完成度極高的短片作品,頗有發展成高概念科幻類型長片的潛力。本片是我的劇情影片類第一名。
《Monkey Business》
文/吳俞萱 文章出自【你笑得毀滅像海。】
法國小說家紀德在《偽幣製造者》中開創了一個新的敘事技法,小說裡的人物寫了一篇小說也叫《偽幣製造者》,這種關於小說的小說,就像兩面鏡子對立互映。而以這種手法創作的電影不勝枚舉,維多夫《手持攝影機的人》、費里尼《八又二分之一》、索拉《卡門》、卡麥隆克洛《香草天空》、黑澤明《羅生門》……,它們在一個故事裡夾套另一個故事,像俄羅斯娃娃一層藏著一層,這種手法被稱為「mise en abyme」,意思是「套層結構」、「敘事內鏡」或「紋心結構」,也就是故事中的故事分裂衍生,彷彿步入無窮深淵般的反身映射。
今年也有幾部入圍金穗獎的短片以多層敘事來立體呈現個人的心理或社會的情狀,藉一個不被清楚界定的框外角色作為敘事的一層,隨著劇情進展,再掀出多層且相互折射的意義空間,探索現實的再現性。
文∕小智 引用自 【小智的電‧癮‧強迫症】
今年共有十二部學生作品入圍,比去年整整多了兩部!以下便從入圍的「動畫」、「紀錄」、「劇情」,以及難以歸類的「複合及實驗」作品來作分述。
動畫片共有四部。潘怡君的《偏執人生》,以荒謬寫實的偶動畫形式,將一位樂透中大獎的角色心境,給描繪得絲絲入扣,就算前方有再多阻礙,也都不會放棄。可愛的人物造型,流暢的敘事手法,讓全片既可愛又希望滿盈,是部雅俗共賞的小品佳作。陳泓霖的《完全變態戰役》,以生動的折紙動畫形式,表現一個遇強則強、相互鬥爭、爭到最後卻沒有輸贏的世界,一如您我現存的社會一般,充滿濃濃的後設隱喻,動聽的配樂,尤其是該片的最大亮點。而由范姜小芳等人製作的《夢打牆》,則是透過複合媒材的2D動畫,表達一段無路可出的真實夢魘,輔以天馬行空的情節,確實充滿黑色幽默的奇想。黃楷迪的《Monkey Business》,讓我下意識聯想到黑眼豆豆(The Black Eyed Peas)的《黑色猴門企業》專輯(片名與專輯英文名稱相同)。影片充滿逗趣的人物表現,而那後設的劇情描繪,絕對會讓您在最後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文∕小智 引用自 小智【小智的電‧癮‧強迫症】
劇情數位類共有八部影片入圍,揚棄膠捲攝影的高成本及不可重複性,數位攝影反而提供創作者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來為影片創作。本屆數位類入圍影片,在我看來可大致區分成「生活」、「驚悚」及「荒謬」三類範疇。
對我而言,一部動人的影片,其下必有深刻的普世情感來作支撐。一個好的故事,總不外乎是刻畫「人」及「生活」的故事。倚靠輕描淡寫的故事情節,將人物簡化成角色,再將人生簡化成劇情,透過鏡頭細膩的情緒渲染,深刻傳達至每位觀眾心坎,引人深刻共鳴。巧合的是,劇情數位類入圍,有一半以上的影片都在講述人與人之間,輕描淡寫的生活故事,然而成果也各有好壞。
《再見越南.再見台灣》
文 / 小智 引用【小智的電‧癮‧強迫症】
美國暢銷作家約翰葛里遜(John Grisham)曾說過:「紀錄片是對真實事物做一種有創意的處理。」不過可惜的是,近年觀賞到的國產紀錄片,依舊中規中矩在陳述事實,並圍繞特定議題、事件、人物來作敘事。這雖然無可厚非,但創作者要如何在「真實」及「創意」之間衡量拿捏,在在考驗他們的創作功力。還記得去年金穗,紀錄片入圍的題材十分多元,有教育、有國界、有環保、有人文,繁花盛開令人目不暇給,並在其中看到許多亮眼的觀點展現。不過今年入圍的四部記錄片,反倒讓我感覺過度規矩,少了那麼點玩性。四部短片互有共通性,從中表現紀錄者對人類、族群,甚至是政治面的省思關照。題材或許略顯沉重,甚至看得頗為壓迫,然而這些紀實影像,也不再只是茶餘飯後的休閒工具,同時更是帶領觀眾思考的翅膀,拓展大家的視野,並得到更多的人生啟發。
法國思想家傅柯(Michel Foucault)說得好:「哪裡有權利,哪裡就有反抗。」蔡一峰的《獨立之前》,光是片中原住民對政府的反抗,就已讓我看得心驚膽跳。劇情將焦點鎖定轟動一時的「高砂國獨立事件」,紀錄者從高砂國「亡國」前一星期開始記錄,並進行為期多年的後續追蹤。熟悉的土地,是片中原住民腳下的重要記憶,畢竟原住民跟土地,向來就是如膠似漆的關係,不過政府竟要剝奪他們居住的權利?!影片觸及敏感政治議題,深具社會批判等意識型態,更為高砂國人民發聲,帶有一定程度的人文關懷。輔以受訪者口述,以及電子媒體的忠實陳述,紀錄者以銳利視角,針砭前總統陳水扁對原住民的出爾反爾,讓「承諾」淪為他偽善的選舉工具。由此對應到扁家目前的弊案處境,似乎冥冥之中自有註定,反而顯得格外諷刺。在這敏感時期觀賞本片,或許更會加深國人對陳前總統的鄙夷?
《闔家觀賞》劇照
文 / 小智 引用【小智的電‧癮‧強迫症】
本屆金穗獎入圍影片,劇情類分作「膠捲影片」及「數位DV」兩大範疇,影片類共有三部作品入圍,分別是《闔家觀賞》、《憂鬱森林》、《匿名遊戲》。
郭承衢的《闔家觀賞》,在有限的短片篇幅之中,將一個平凡家庭的衝突及崩解描繪得淋漓盡致。以一個輕鬆的開頭,講述一段沉重的結局,說實話一點都不適合闔家觀賞!影片充滿長鏡頭的手持攝影,透過法國攝影師的亂入拍攝,以類似「偽紀錄片」的方式,玩轉角色與觀眾「看」及「被看」樂趣,並透過家庭成員的互動,旁敲當今社會亂象,更傳達創作者對現實社會的憤怒與不滿。全片可貴之處,在於故事說得清楚,並以不斷產生的大小衝突,成功表現一個家庭的荒謬與悲涼,以及家庭成員似近實遠的親情距離。以一種細緻而又精微的情緒攪拌力道,營造觀眾觀影時的壓迫感受。直至最後嘎然而止的無聲片尾,更是讓人屏息,予人不絕餘韻。而且四位演員自然生動的演出,富有即興表演質地,表現皆屬稱職。尤其桂綸鎂更打破玉女形象,在片中一頭亂髮無厘頭演出,演技讓人印象深刻。
相當喜見本次金穗獎的入圍影片裡,有三部走科幻題材的作品。包括入圍最佳劇情片的《憂鬱森林》、《匿名遊戲》,還有以學生團體身分入圍的《蠹蛾》。
科幻片在近期的國片中雖不算完全缺席,但是從其慘劇式(非悲劇)的下場來看,其存在說不定還不如不要存在:蘇照彬的《詭絲》挾雄厚資金拍出不錯的品質,但在票房回收上不如預期,版權費的回收更遭遇難題,缺了天時與人和,恐怕也嚇退了不少金主的投資意願;鴻鴻的《穿牆人》票房慘不忍睹,也不知是內容或宣傳要負上較多責任;至若《神選者》……在它有機會重見天日之前,不提也罷。總而言之,國片製作環境對科幻電影是逆境重重,但是本屆金穗獎入圍作品中,卻看到新導演開始有了能力,用極少資源拍出令人嘆服的科幻效果。這不但是頂振奮人心的消息,同時也等於警告目前活躍的導演,資源問題雖然是可以被體諒的理由,但若不能克服,被更有才華者取代的危機是永遠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