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始於民國67年的金穗獎,是由行政院新聞局主辦、國家電影資料館承辦,早期因延續「影響」雜誌鼓吹實驗創新的精神而命名為「實驗電影金穗獎」,隨著影視科技與創作思維的進步,一度修正成「獎勵優良創作短片及錄影帶金穗獎」,到目前的「獎勵優良影像創作金穗獎」;而獎勵的種類則從初期的劇情、紀錄、實驗、動畫類,到第28屆大幅修正成「一般作品獎」、「學生團體作品獎」及「個人單項表現獎」。 

 

顧名思義金穗獎獎勵的電影不同於一般的商業電影,而是一種嘗試新題材、新技巧、新觀念,而能引導時代思潮的非商業電影。以金穗象徵豐收,是政府為了提升電影藝術創作之內涵與水準,鼓勵國人攝製優良創作短片及錄影帶,鼓勵更多電影愛好者及錄影藝術工作者所舉辦的獎勵活動。 

 

金穗獎的活動,原由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負責辦理,惟自80年7月1日,電影基金會移交民間後,基於基金會之財力有限,又鑒於金穗獎是為培育我國影視工作者而設立,因此,從81年度開始,直接由政府編列預算,提高獎金金額,以達獎勵目的。

 

舉辦多年的金穗獎,從最早期的王菊金、萬仁、柯一正、金士傑、杜可風、曾敬超、曾壯祥;中期的麥大傑、蔡明亮、張榮貴、吳乙峰、葉鴻偉、李安,乃至近期的陳以文、易智言、楊力州、蕭菊貞、吳米森、郭珍弟、黃庭輔、朱賢哲、林泰州、鄭文堂、戴立忍、魏德聖、林見坪、曾文珍、周美玲、李芸蟬,以及學術教育界的井迎瑞、李道明、李天任、石昌杰、黃玉珊、王慰慈、施克昌、李泳泉、陳麗貴等人的傑出表現,在在證明了「金穗獎」不僅是發掘與培育國片人才的搖藍,更孕育出廣受國際影人青睞的「台灣新電影」。 

 

最令人欣喜的是,有不少獲得金穗獎獎勵的作品還上院線公開上映,而且票房良好,包括林育賢的《翻滾吧!男孩》、顏蘭權與莊益增的《無米樂》等片。甚至還有多部獲邀參加國際影展,包括閻鴻亞的《三橘之戀》獲得法國南特影展最佳導演獎、湯湘竹的《海有多深》參加夏威夷影展、沈可尚的《與山》參加坎城影展、王嬿妮與劉靜怡的《生日》入選威尼斯影展新領域單元;陳龍偉的《出口》參加釜山影展;黃庭輔的《指月記》應邀赴日參加山形影展亞洲新浪競賽等;林書宇的《海巡尖兵》入圍亞太影展最佳短片等。這種情形,不僅反應了國內影像創作的蓬勃與活力,也進一步肯定行政院新聞局培育電影人才的成果。 

 

金穗獎已邁入第31屆,行政院新聞局本著三十而立再出發的心情,除了每年援例舉行盛大的頒獎儀式,為得獎者寫下榮耀的表揚紀錄外,也委由國家電影資料館辦理入圍作品影展及安排得獎作品於全台灣各地巡迴展出,好讓這些清新雋永、富有創意的種子廣為傳播,期望能培育與發掘出更多影像藝術創作人士,為我國的電影事業注入源源不絕的新血,並再造國片的未來發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h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